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補救教學的初體驗

    補救教學是一條長遠的路,非一蹴可即,首先要知道學生基礎能力的程度並清楚的知道如何往下補救,或許透過同儕的小組互相補救,才能讓學生更自在的學習。

一、補救教學的意涵:
學生在每個年級均有應達到的基本能力,補救教學是在對程度落後或學習低成就的學生實施個別、適性化的教學以確保其應具備有基本學力。



1.學校存在的責任 
要給予「學習快」的學生進一步擴展機會,同時,要提供「學習慢」的學生有較多的補救機會,才會符合辦學的理想。 

2.每位個學生都可以 
根據自己的個別差異,順序先後有效學習所要學習的材料或內容。結合教與學、評量與回饋、補教教學的歷程讓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都達到單元基本能力的標準。

 3.實踐「帶好每一位學生」 
「因材施教」、「帶好每一位學生」、「把每一位學生帶上來」是教育改革理念的重要措施。

 4.堅持國民教育它的普遍性與公平性特質 
 學生走進學校,劃入班級時,就應該注意無論何種編班方式,都可能有其功效上的侷限;因此,在設計上,應盡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顧。(教育部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

二、發現
    在教學觀摩和一週的試教當中,慢慢的發現有幾位學生對於課程的參與程度似乎不高;特別在數學課堂中,每當被抽到時,就會飛快的向組長求救。和維民老師詢問之下,發現有些學生試自信心較不足,深怕做錯(這種心態,我可以理解);有些則是學的比較慢,需要較多的時間思考;有些則是程度較落後,會跟不上課程的進度。
    年底時,剛好在跟維民老師聊幾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老師也提到段考似乎就快到了,該是來幫幾位學生進行課程加強的時候了;於是,當下的我立即自告奮勇的向老師提出,我想嘗試這部分的教學,在老師的認同下,也開始著手進行。
三、補救的小嘗試
    雖說補救,更精確的的說法應該是考前的課程加強。很明顯的是在為期末考在做準備,在教材的方面,老師也建議我從習題的了解為主要目標,不要求多,讓她們能先掌握基本分。

    除了不希望讓他們感覺像是在訂正習作的樣子,也模仿老師的教學作風,自己弄講義,其實就是將課本的概念和習作的題目透過剪貼的方式,加上由淺到深的分配,完成的講義。 

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拼貼講義

      

    一開始還真有些擔心,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說法去說服他們進行中午(40分鐘)的課程加強。很幸運的,剛好遇上老師在班上實行午休政策(非睡不可),就藉著「討論數學」的名義將他們拉了出來。

    過程中,則以解題關鍵的步驟化來協助學生,這個方式是觀士彥老師的課學來的,透過解題的步驟化,讓學生透過各步的連結來解題 (例如:第一步 先判斷圖形的類別 第二步 面積的求法 第三步 找底和高……)

    學生共有兩位,本來想採用一對二的方式來進行,當中也發現他們兩的程度不太相同,其中一個學生對於淺顯概念的教導,有不錯的吸收,在後面的習題練習都有不錯的表現;另外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效就沒有明顯的好,因為個人差異,後來則採取一對一的方式,當一個在做題目時,教另外一個。

    這樣的複習方式,一直到期末考前還來不及讓她們學會各單元最基本的習題,自己當下真的既擔心又懊惱,擔心他們會覺得就算努力也不過如此,就此放棄數學;懊惱的應該更早就開始課程才對。不過,最後的我也只能順應其變,靜待考試的到來。
反思
    考試成績揭曉後,兩人的成績並沒有太大起色,當下的我真的覺得自己很愧對他們。這也敲醒我那天真的美夢,以為考前的複習,就能讓他們考試大大的進步,藉此提升她們的學習動機。

    對於我這個實習老師,進到五壬前後也不過兩個月的時間,想要在短短的幾週課程加強後,就期待她們有明顯的表現,真的是癡人說夢話阿!和老師討論後,發現自己太在乎學習成效的高低,特別是在程度落後的學生身上,學習成效會較程度普通的學生來的低落是可預期的到的。

   而補救教學是一條長遠的路,非一蹴可即的,首先要知道學生基礎能力的程度並清楚的知道如何往下補救,或許透過同儕的小組互相補救,更能讓學生更自在的學習。老師在這學期也陸續的將均一教育資源平台帶入班上,並讓每一個學生擁有自己的帳號,學生能透過自學的方式去複習各年級不熟悉的單元達到補救教學,也希望能藉此慢慢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並參與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