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教學筆記3~ 國語 聆聽天籟

幾次的的Q&A問題討論下來,課堂的進行由混亂開始進入軌道。自己的提問能更加的全面,更能克制自己不要急著向學生公布答案,除了讓學生更能參與課堂上的活動,自己也產生莫大的成就感呢!


第一部分  體驗活動─ 尋找老師的老師  (1節課)

第二部分 聞一聞、自然段和意義段的分類 (2節課)


 一開始,嘗試國語五個層次的閱讀的第一層─ 聞一聞,藉由視讀、默讀和朗讀讓學生進行自學。接著,複習自然段和意義段的意義;進行小組討論,找出意思差不多的段落合併成意義段。




第三部分 概念圖 (1節課)


複習上一堂分類的自然段、意義段,在進小組討論、修正。進入國語五個層次的閱讀的第三層─ 畫一畫,說明這次概念圖要如何進行,小組討論共同繪製。

第一層:意義段

第二層:自然段

第三層:課文重要的部分




第四部分 問一問 (2節課)


開始國語五個層次的閱讀的第四層─ 問一問,透過引導和搶答,完成前6段的課文討論。



第二節課,才發下學習單進行小組討論和抽人回答。

學生在小組討論後繳回的學習單。




教學心得:
    在概念圖繪製那堂課後,自己也發現應該提供概念圖示範,讓學生可以模仿,也能加快小組製作。進到了第四部分 問一問的第一節課時,透過課本做概覽式的引導,我也發現自己無法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中(課程中也發現有些學生很容易抓到要點進入課文情境,但也有些會課文的字句外徘徊,不清楚課文進行到哪裡)以至於無法進入提問思考,這也使我開始思考什麼才算是「好的引導?一定要有課文掛圖嗎?

      老師也告訴我,提問是能幫助學生連結課文句子來思考答案,老師可藉由唸課文和立即的在黑板上佈題,讓學生知道現在進展到哪一部分(或則是採用老師有的疑惑、此段的重點是、為何作者要這樣表達)來提問等。
   

       另外,學習單的Q&A的提問也是令我感到很挑戰的一部分,透過小組的討論在進行抽人回答,老師(對於我而言)對於每一題的提問,要有明確的邏輯思考,不可輕易讓學生混淆,當然若是學生能提出不錯的見解,老師也會適時的修正答案;還要能簡單預測學生可能回應的答案,思考用什麼樣的提示才能幫助學生思考找出答案。幾次的的Q&A問題討論,由一片混亂的學生抗議到慢慢的進入軌道,自己的提問能更加的全面,更能克制自己不要急著向學生公布答案,藉由引導讓學生嘗試回答,除了讓學生更能參與課堂上的活動,自己也產生莫大的成就感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