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問?
提問的學習,
不管是對我這個實習老師或是學生都是很重要的學習。
好的提問,能促進學生的思考討論,
更能看出教師對於課程重點的掌握。
老師在國語課實施的五個層次的閱讀理解中的第四層─問一問,是屬於課文理解和深入了解意義的部分。老師會要每個學生提出三個問題,但其中兩個必須要已經找到答案,而小組會從它們當中的9個題目中找一個最適合的題目來讓組別進行挑戰。在作業批改的過程,老師會一個 一個地去看每位學生的提問,就能發現前面的自學機制是否有啟動。
當然,學生也可能很認真的完成前三步驟,但仍然還不太會提問,於是老師就特別找了一節課來和教學生如何提問。除此之外,為了搭配國語的第十二課
散播溫暖散播愛採訪稿一文,老師讓班上3至4位學生一組,互相採訪對方,並要在事前和對方有基本的認識,在進行5題的訪問題目進行設計。針對兩次的教導如何提問,有些方向類似,但有些卻不同,以下是簡單的做整理。
1.一定要避開簡單易懂的答案。
例:課文的名稱是什麼?作者是誰?畢竟已經五年的的學生,不該只提出表面的問題,而是要讓回答者需要進一步的思考,才得到的答案。
2.問題不能只問是或否。
3.盡量不要提出名詞解釋的問題。
例如:某天是什麼意思?這樣的提問無法促使回答者進行思考
4.提問者,要能清楚知道自己在問什麼在。才不易被混淆。
5.思考作者完成文章的心情,學習和作者對話。設身處地的了解作者當下的心情。
6.保持著好奇心,對任何的字句都不用理所當然的態度帶過。常常習為常的人事物,其實藏著許多知識和原因。
7.從文章的修辭或形式提問。了解該文章的修辭格式,增進作文的寫作技巧。
老師也在小組寫出題目後,先帶孩子判斷題目是否成立,才進入討論和表達
反思:
剛開始進入觀課時,心裡不斷的冒出疑惑,提問不是老師的工作嗎?老師藉由四大層次的提問來向學生進行課文的深究;怎麼提問的工作會落在學生的身上了呢?
這樣的疑惑來自於自己的學習經驗,從小學到大學,多半是處在回答問題的一方,當老師丟出問題時,我們就會拼了命的去找答案來回應老師,當老師問完了或不想問了,反問我們有沒有什麼問題時,多半沒人舉手提問,這樣的情況可能是不懂要從何提問也可能是怕問了會被笑……等因素,就算是在教師研習的場合中,仍然沒什麼人提問。
自己曾在一、二年進行短暫的教學實習,從中發現,低年級在課堂的提問頻率還比高年級較高。低年級,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閱讀的數量和運思發展也都還沒很完整,因此老師和大人更是替他們解答和求知的來源了;隨著年級上升後,運思能力的發展漸漸的完整,但卻也慢慢的成為被動的學習者。
但透過課文的提問練習,可以檢測他在自學時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此外,也能開啟學生的思考能力,從老師的提問中模仿,再加上讓學生掌握簡易的提問原則,能讓他們學習著如何問出合適的問題。加上是學生小組的提問,更能激發學生互相學習和競爭的學習模式,對於課堂的參與度也會隨之提高。
從自己是實習老師的角度出發,在看見老師課本裡密密麻麻的提問後,也隨之發現自己提問能力真的是十分的欠缺。透過Q&A的學習單設計、學生的互動和老師討論,漸漸發現,自己對於提問的分類、深淺程度和問題的內容,都可以有更多修正和微調。很幸運的,也從國文教師沈政傑老師的翻轉分享中,了解到備課和提問一套原則:
認真把文章一段一段的審視過,瞭解文章大意與脈絡,其次再看一次文章,改成一句句的搜尋線索,體察作者的寫作心意,有沒有哪裡埋了伏筆,哪裡相互映照,或是哪裡的文意學生容易忽視,一切都是先從文本文意為依歸,其次才是寫作章法、修辭、難句。也讓我這個剛進入國語教學的初學者,更有一個準備和依循的方向。
提問的學習,不管是對我這個實習老師或是學生都是很重要的學習。好的提問,能促進學生的思考討論,更能看出教師對於課程重點的掌握。這樣的學習,也讓我對於國語教學有更多想像的空間和樂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