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觀課筆記~ 數學 估算

只要照著題目的要求取位數做計算,無形中我已經進入了精準度的計算了,

而我到底有沒有在”估”呢?連我自己都不知道。

一、精準度 ((來不及拍照,下圖是上課時所抄下的筆記

 1.老師藉由200公噸平分給7個人一題,讓學生搭配不同的單位量一步一步的計算,用四捨五入的進位法則求精準度。

2.透過這樣佈題讓學生發現到當題目問什麼單位,必須往後求一位才進行四捨五入進位的規則。






二、意義化到算則       老師書寫版書((來不及拍照,下圖是上課時所抄下的筆記

1.用提問的方式來使學生思考題目的重點,用搶答和加分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參與動機。(因為該題為上一堂課的回家作業,這裡的提問就不必做太多的討論)

2.老師採用三個提問來點出題目的重點,「大約」就是估算,而題目所問的單位也是重點之一(公里、公尺),不一樣的單位所得出的答案不一樣,藉此來表示此兩題的精準度

3.透過題ㄧ的兩個計算過程到合併成ㄧ個算式是由「意義化→算則」的過程。透過意義化中的計算過程使學生了解單位之間的換算以達到題目的要求,在由此合併成簡易的算則,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算則背後的來龍去脈。

意義化:學生以既有的知識和舊經驗做連結和提取,來解決新的問題。

三、層層布局    

開始應用估算來解題,老師給予題目,並要求分別寫下答案、方法和原因。
小組要寫下答案、方法和原因



 在一次的佈題複習上次所學,並讓學生從搶答中歸納出取概數的兩種方式。
           從高位取質。 取到小數點後的第幾。
各小組上台書寫去概數的方法、原因


透過小組討論和搶答,讓學生發現概數取二位是容易計算但精準度不高;相反的取概數到四位雖然不好計算,但精準度較高。



1.延續上一堂課的布題,給條件要學生從高位取二位做計算。小組討論→上台書寫
         2.將小組的答案歸類,並做第二層的討論,取到千位,準嗎?取到百位,準嗎?
3,老師說明並做結論。


四、混蛋題目?


觀課筆記
估算本來以為是一個很容易的單元,就是數字大了一些,只要照著題目的要求取位數做計算,過程中細心點,就不難了。這是我對估算的既定印象,無形中我已經進入了精準度的計算了,而我到底有沒有在?連我自己都不知道。

 估算有兩個原則速度快(心算)精準度。在某個情境下,依照精準度的要求所下的判斷。但課本的題目早已設定好條件,留給學生只是計算非估算;接著的取高位(),答案計算到個位的習題,更是讓課堂進入了討論,這樣的概念讓我想了很久,才弄懂,更澄清以前對估算形成的錯誤概念,在離開小學10年後,能重新認識估算的意義,當下真令我恍然大悟阿。

 自己也曾經思考,教學生估算的能力不就是要讓學生能應用於生活上,但對於生活,課本出現的大數不容易出現在生活周遭裡,若是真的在課業上遇見,多半也會用工具求出正確值。所以,這個單元最大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