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教學觀摩之反思

教學科目:五上數學 時間的除法
 教學者:鄭尹琳  日期2014.12.05

ㄧ、教學觀摩當天流程
時間
流程順序
00~40
引起動機
41~2’20
課程說明
2’21~4’40
觀賞影片1、快問快答
4’41~7’15
觀賞影片2、快問快答
7’16~14’10
換你做做看(給學生做剛剛看完影片的習題)  7min
14’11~15’45
交換改(ABCA)
15’46~19’11
請學生上台書寫錯誤的類型
同時開始說明第二階段活動的進行方式和討論
21’11~27’10
迷思概念的檢討和訂正
27’11~29’00
小組討論
29’01~36’36
4位學生上台書寫,其於人各自完成學習單。   7’35min
36’37~41’00
老師根據學生的書寫說明,檢討三題,解釋回家功課的內容。

下課


當天黑板上的書寫

二、課程說明:

 本次的教學年級為五年級,科目是數學的第八單元的時間的除法。以新社花海的平均ㄧ台接駁車來的時間當作引起動機和生活做連結。整堂課,以兩部教學影片(ㄧ部是取至於均一教育資源平台;另一部是依照課程需求自行錄製)和兩張學習單為主要的教材內容。

本節課主要分成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讓學生透過影片學習兩種不同種類的除法類型,並將依照剛剛看影片的學習再練習ㄧ次題目,並交換改;第二個活動,是藉由寫錯同學的算式過程,來和學生共同歸納迷思概念和易犯錯的地方並做訂正;第三部分則是小組根據這兩題的解題步驟進行討論,並套入「因為…所以…」句型來討論該題的詳細解釋過程,並請人上台書寫,再由全班一起檢視。

迷思概念的訂正和討論

三、老師給予的評語和建議: 

1.讓學生上台書寫錯誤類型時,不用急著進行下一個活動的內容。讓每一個階段的活動有完整結束後,才進入新的活動,才不會使學生容易混淆。 
2.板書的排版可以更好。 
3.迷思概念的討論,可以更深入的探討,或讓全班ㄧ同參與討論。 
4.此堂課沒有做到迷思概念的歸納,而是ㄧ個ㄧ個的檢討和訂正。 
5.迷思概念澄清後,仍要追蹤答錯同學是否了解此題。 
6.留給學生做做看的時間太長,和教案預期時間不符。 
7.此方式較適合中上程度的學生,對於程度落差太大的學生而言,很吃力。 
8.整體的教學流程順暢。 
9.流程按照原先教案原先的規畫進行。 
10.有錯誤沒揪出和筆誤的部分,須注意。


數學邏輯寫作

四、反思
    在檢討會結束後,我才深深的發覺,原來請學生上台書寫錯誤類型,在藉由歸納、檢討或討論是多麼的重要。這部分是迷思概念的澄清,而老師在此堂課就扮演著ㄧ個很重要的引導者,透過引導讓全部學生注意到有學生會對此題目產生的迷思概念,並從中訂正和釐清。通常在ㄧ般的課堂上,多半由老師教授題目,在藉由回家的習題或考試來了解學生對此單元的迷思概念。 

    對於教學經驗不多的我而言,當學生將錯誤題型全部寫在黑板上,還沒辦法快速的將6位學生的錯誤地方做準確的歸納。若能將題目歸準確歸納後,就能讓學生集中在某幾題的迷思概念中,做更深入的檢討和討論。此外,加上當天的我非常的緊張,除了不能做詳細的歸納外,還漏掉了ㄧ至兩個錯誤沒揪出。

    整堂課結束,老師的其中ㄧ個建議也令我開始陷入思考。老師提到,這樣的進行方式比較適合中上程度的學生,對於中低程度的學生,理解學習上是有困難的。所以在迷思概念討論完後,不該就此結束,更應該追蹤那些不同的學生,是否真正了解此題;可以透過個別的指導或小組協助甚至是調整其回家作業或增加該類型的題目來幫助他了解。

    最後一個活動,是讓小組藉由解題步驟來討論出解題過程,這個部分是班級導師要訓練學生的書寫表達能力。平常的數學練習,多半是由算式組成,很少會出現文字說明;以至於,自己反過身來就可能會忘記當初是怎麼算的;或是自己會算,但確不知道要如何教導同學,透過這樣的訓練,學生能很清楚的知道算式的由來。


參與教學觀摩的老師群~~~

檢討會後的合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