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後的思考
很多教學活動可以視班級的狀況做嘗試和挑戰,當問題出現了或效果不彰
時,要能即時的在未來的教學計畫中做修正,讓自己的教學保持彈性。
一、終於考完了
期末考考完了,學生莫過於關心的就是期末成績,連我這個實習老師也非常的好奇這次大家在期末的表現,而維民老師也火速的考卷改完後發還給學生們。第一天的國語沒有預期的理想,考卷上的第一題的「ㄔㄥˇ」字就難倒一些學生了,但第二天的數學表現都還不錯。
二、考出來的V.S沒考的
國小的期中、期末考試出題範圍多半來自習作的習題和課本。還記得以前的老師也常說,只要能弄懂課本、習作的習題,就能掌握70%的分數,而其餘的部分就可能是出題老師發揮的部分了。
這次我也跟著他們一塊考試,當然我是不計成績的啦!考完後,時間還有剩,就簡單的將國語考卷上的考題做個分類,發現有50%的分數都落在國字注音上(包含改錯、選擇、配合等題)而剩餘的另一半的分數則分配於修辭、國學知識、造樣造句、造句和閱讀測驗上。
從考卷上的分數分配來看,可以知道國字注音的重要性。自己也清楚小學階段掌握基本的國字注音是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也是奠定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但我也不得不像老師抱怨,為什麼都沒考到和課文的深究和理解的部分呢?這那我想起,有次到五忠嘗試課文的提問Q&A活動,有學生就跟我提出一個疑問,他問:「老師,這些東西考試又不會考,我們會什麼要上呢?」當時的我基於緊張,就給了他一個回應,現在也想不起來了。難到真的被那位學生說中了嗎?課文理解和知道作者背後的寫作意義不是考試的核心重點?
和老師討論後,也了解到出題老師出題範圍多參考習題,想必也是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內容,就能考個不錯的成績,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意願等。當然將生字、圈詞視為國語科目的基本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加上出題老師時間上的限制(導師真的挺忙碌的)還有,各老師對於每一課的課文的研究深淺度都不盡相同,思考點當然有所出入,若出題多以課文理解為方向,爭議性題目就容易產生。
在和老師聊完後,心裡的疑惑減少了些,不過還是期待未來的考試能讓和課文深究的題型多露些臉,增進這些孩子的信心。
反思
對於老師在國語課程中執行的第四層教學活動 ─ 問一問,學習學思達的教學精神,讓學生自學、思考,(透過小組、老師提問,接著進行小組討論思考)在到表達,這樣的上課氛圍真的很生動活潑。
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學習、思考的能力放還給學生,老師不再是講臺滔滔不絕給標準答案的人了,搖身一變,老師變成了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的主持人了;雖然花費的時間不亞於教師直接講述,甚至更耗時,但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
期末考後也發現學生在生字和語詞的練習上仍較欠缺的,於是老師也做了彈性的調整,讓學生恢復生字、語詞的半行練習。從中,老師也教會了我一件事,很多教學活動可以視班級的狀況做嘗試和挑戰,當問題出現了或效果不彰時,要能即時的在未來的教學計畫中做修正,讓自己的教學保持彈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