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高年級國語課 ─ 五個層次的閱讀之反思

在第四層的問一問活動中, 
老師扮演著引導和主持的角色, 
只能層層的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讓學生的思緒往核心方向深入。

以下摘自維民老師的部落格Wei’s teaching sky國小高年級國語課文章 
-五個層次的閱讀

第一層  聞一聞 

視讀、默唸、朗讀 
第一層的活動是讓學生在正式進入課堂前先概覽課文,先對文章有些印象。
第二層 抄一抄
 字形..義、語詞解釋、破音字.字形辨別
老師將教師手冊印給學生,當作回家作業,讓他們將重點裝飾在課本上,省去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查生字和詞語,將這些時間用來自學。更透過上課的準備活動讓學生自行記憶已經裝飾過的課文內容。 
第三層 畫一畫 

繪製概念圖老師介紹概念圖畫法,學生依不同的課文內容採用文的的方式繪圖,增加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完成概念圖後;當全班完成概念圖之後,老師才開始進入第四層,前三層由孩子自學。

第四層 問一問

學生上台書寫各組的提問
小組派人上來書寫
老師讓學生透過前面四大層的學習,對課文有幾分的熟悉度,在讓學生重新檢視課文,從中提出三個問題。而各組將從9個問題中挑選一題代表整組,學生將問題寫在黑板上。各組將針對黑板上的題目進行思考討論,接下來則由各組組長上台主持該題的提問和搶答,藉此訓練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此外,也有老師的提問,交由小組進行思考討論,在進行抽點和搶答,從中促使學生了解作者創作的涵義,以及更深入的了解課文內容。

老師的提問


第五層 寫一寫談段落和修詞協助學生寫作。


反思:
    當第一次接觸老師的五個層次的閱讀時,真的很驚訝,老師把教師手冊印給了學生,交由學生裝飾課本。在我印象中,國語教學分成生字、聽說、課文深究、修辭和閱讀等五部分,但實際上會採混合教學的方式呈現在課堂上,老師也多半會花時間在生字、語詞和課文深究上。

在了解「學思達」的教學模式後,才總算知道為什麼老師要將教師手冊印給學生,讓學生裝飾課本利用課堂的暖身進行自學和記憶;特別是針對高年級的學生,認識生字和語詞不是該階段最重要的學習任務,但卻也是基本的部分。透過生唸讀生字和畫概念圖的自學,讓課程有更多的時間能進行「學生提問」和「老師提問」。在第四層的問一問活動中,老師扮演著引導和主持的角色,只能層層的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的思緒往核心方向深入。

    還記得自己在第一次的嘗試過程中,引導的過程真的是比自己說出答案更困難;若沒有足夠的備課和預測學生可能說出的答題方向,課程中真的會當機,甚至會給一個模稜兩可的解答加分。當學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確或方向偏離時,老師要能依學生的回答做進一步的深入提問或提示。這樣的模式雖然有令人為難的部分,但也有吸引人的橋段;老師讓學生三人一組,將班上分成九組,透過抽籤提問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發言,搭配5秒倒數的緊張刺激,若被抽重的人不會也可請組長進行支援,但加分就會減半;若該題較為困難的話則入搶答,讓這樣的進行流程和加分機制讓課程更熱絡有趣也促使學生更願意投入課堂中進行思考。


    自己也開始思考,要將這樣的課程模式導入自己課堂中,先前一定要有詳細的評估,確保多數學生能利用裝飾課本和課堂暖身來進行生字、圈詞的自學,也要訓練學生如何提出有深度的問題,也需要將提問進行深淺分類,由淺入深的方式帶領學生思考增加學習信心,更要建立完整的加分機制,激發不同程度的孩子參與課堂發言活動。層層的流程和規矩,都需要長時間的建立和訓練,絕非一蹴可即,才能使課程進行得越來越順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